病人看醫生,只想著得到治療,哪會想到醫生也有醫生的煩惱。很少人意識到醫生工作壓力有多大,了解醫生的處境,有助病人和醫生有更好的溝通和諒理。
醫生壓力的開始:
醫生由進入醫學院開始,就要學習如何在壓力下生活。從醫學訓練和實習對情感的打擊,都可能改變醫科學生往後的感情和性格。醫科生入學第一週就要進入解剖室,這樣的經歷令人難受,因為許多學生在此之前可能從沒見過屍體,看見一具裸露的屍體,一次又一次地被解剖分析,實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。
學生不得不想個方法,應付波動的情緒,他們通常用幽默的手法自娛,就是給每具屍體取個好笑的綽號。這樣的行為在外人看來,有點冷酷無情,對死者缺乏尊重。可是醫科學生一定得這麼做,才不致老是猜想著這具屍體生前曾是甚麼人,有甚麼樣的背景等等。接下來就要到醫院的病房實習了,大多數人到了中年才開始感到人的一生十分短促,但是醫科學生年紀輕輕就要面對不治之症和死亡。無論國家貧富,病人常常因沒錢而求醫無門,醫科學生第一次看到世事這麼不公平,情緒上所受的打擊可想而知。
剛取得行醫資格的醫生:
醫護人員只能客觀地對待病人,避免感情用事,免得情緒受影響。醫生及護士會以編號來稱呼病人,例如2號床有個斷腿的,而不是說有個人需要幫助。如果病人不了解箇中原因,醫生及護士這樣的話乍聽之下令人反感。
同情心疲乏:
醫生所接受的本來只是單純跟科學有關的訓練,但是對很多醫生來說,工作大部分時間卻要跟病人對話,有些醫生在處理與病人的關係上,缺乏適當的心理準備。告訴病人壞消息,是醫生最難做的一件事,有些醫生每天都要做這樣的事。病人在危急關頭,通常都會向醫生發泄心裏的苦悶。應付焦慮不安、驚慌失措的病人,讓醫生感到身心俱疲,時下稱之為同情心疲乏。
資歷越高,壓力越大:
通常資歷越高,責任越大。在資料不充分的情況下,往往要在瞬間作出生死攸關的決定。英國一位醫生說,年輕的時候,作決定並不擔心,就像少年人開車不顧後果一樣。年紀大了,將生命看得更寶貴,要決定用哪種療法,比以前困難得多。
壓力對醫生的影響:
為使自己的情緒不受影響,醫生得習慣和病人保持距離,這種習慣有可能影響到醫生跟家人的關係。有些醫生非常有同情心,全情投入幫助病人,但他們能堅持多久,不受同情心疲乏影響呢? 這就是醫生進退兩難的窘境。
五種加添醫生壓力的因素:
第一種:
病人浪費醫生的時間,跟醫生閒聊,半天進不了主題。
第二種:
病人強人所難,不是急病,卻在三更半夜或在週末打電話給醫生。許多時要求醫生採取某種他不太贊同的療法。
第三種:
一些病人也許上網自行搜尋有關病情的資料,這些資料可能是有用的,但這可能令病人不信任主治醫生。由於醫生沒時間跟病人討論資料上所說的每一方面的利弊,病人不信任醫生,不聽醫生的囑咐,會叫醫生很不高興。
第四種:
病人半途而廢,治療尚未見效,病人就放棄治療,或轉院另請高明。
第五種:
在一些國家,醫生的主要壓力不是來自病人,而是來自律師。許多國家,起訴醫生失職的案件急劇上升。一些律師無理地提出賠償訴訟,藉此發財。對於一個醫生來說,不公正的訴訟意味著巨大的傷害,例如尷尬、浪費時間、壓力、焦慮,有些醫生甚至被逼得自殺。許多醫生不得不採取防禦式醫療,決定某種醫療方案時,考慮的是如何在法庭上自衛,而非病人的利益。醫生在法律層面上的自我保護意識越來越強。
跟醫生合作:
不要浪費時間,先講重點,簡潔而全面地向醫生解釋你的情況;除非情況緊急,不要在下班時間打電話給醫生;要有耐心,適當的診斷和治療都需要時間。U2Health.net<健康與您>下篇文章會談談 壓力的代價。
其他精神健康、情緒健康的文章: